《南京照相馆》火了,观众情感共鸣强烈,不少人称其为年度最佳。
电影直面民族伤疤,重回1937年那个满目疮痍的南京。
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,影片通过“罪证留存”的故事,将历史创伤转化为具象化的民族集体记忆。
以吉祥照相馆为缩影,七名普通百姓(邮差、翻译、演员等)为避难被迫协助日军冲洗底片。
但在发现屠杀罪证后,从保命转向冒死传递真相。
不借助日本人的日记(《南京!南京!》),不用国际援助的视角(《金陵十三钗》),以受难者为主体就能讲好我们民族的血泪故事。
其实,早在1987年上映的《屠城血证》里,已经为“南京大屠杀”题材确定基调。
作为内地第一部直接反映“南京大屠杀”的故事片,本片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。
尤其是最后一个镜头,被活埋的人,露出一双手,令人无比震撼,至今印象深刻。
01、 祭南京城数十万罹难同胞五十周年
“南京大屠杀”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桩惨案,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被谈起。
讲述这段历史面临着双重阻力,一是牵扯到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,二是国军正面抗战。
在1982年,爆出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。
将甲午战争(日本偷袭清军发动)篡改为“日清两国军舰之间发生海战”。
将“九一八事变”简化为日军“炸毁了南满铁路”,回避其侵占中国东北的预谋。
最可恨的是,将“南京大屠杀”原因归咎于“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导致日军群情激昂”。
中国人一忍再忍,换来的却是岛国首鼠两端,这分明是在疯狂试探中国人的底线。
1986年《血战台儿庄》上映,充分肯定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。
这为两岸带来积极影响,并彻底扫清拍摄“南京大屠杀”题材的障碍。
导演罗冠群是在80年代初才知道“南京大屠杀”,更何况当时普通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。
他在参观1985年落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,便产生了创作冲动。
福建、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,在被警告“可能无法上映”的前提下。
主创团队仍坚持创作,只为揭露日军兽行,并唤醒民族记忆。
本片上映的1987年,正是“南京大屠杀”五十周年。
02、《屠城血证》主要剧情,及对后世作品影响
1937年12月,南京沦陷。
医生展涛(翟乃社 饰)为救治伤员,选择留守在城内的国际安全区。
早就沦为恶魔的日寇根本不受国际法约束,在安全区内大肆屠杀早已没有抵抗能力的军人和无辜民众。
在屠杀过程中,一组记录日军滔天罪行的照片落入了展涛手中。
小日子美化侵略,对外宣传东亚共荣,这些照片就是揭露其兽行和虚伪的最有力证据。
展涛决定带着照片离开南京。
与此同时,为防止屠杀真相被传出去,日军展开了对展涛的疯狂追杀。
最终,展涛在钟楼内被日军活活烧死。
不过,他在临终前将照片交给国际友人凯蒂,让这些照片得以有机会重见天日,并成为任谁也无法否定的“屠城血证”。
随着主角展涛的视角,在南京城的每一处,都有日军如地狱恶鬼一般作恶。
从幼女到年老的妇人,没有人是安全的,她们随时都有可能被凌辱。
无处不在的枪杀、凌辱、纵火、活埋...
地狱,不过如此。
电影在人物的塑造上追求复杂性和多面性,并非以简单的善恶来区分,而是更符合历史和人性真实的刻画。
主角展涛最初只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。
他在一次次目睹暴行后奋起反抗,并最终以生命为代价,保护了指控日军罪行的血证。
他从要求士兵“按国际公约弃武器”到投身抗争,这是一个医生在理想幻灭后的觉醒。
日军军官笠原(陈道明 饰),在这场屠杀中曾有过质疑和反思。
但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下,他只能遵从兽性,亲手杀死他的中国恋人柳晶晶。
这样一个撕裂的军国主义者形象,反映当时中国文艺工作者对敌人的一种思考。
范长乐(雷恪生 饰)所代表的则是小人物的悲壮反抗。
他从懦弱屈膝到挺起脊梁反抗,无疑在提醒后来者,和平要靠拳头争取。
本片在群像塑造方面极其成功,是一个时代国人的集体记忆。
如负伤的国民党士兵、被凌辱的女学生、立场摇摆的汉奸、不失民族气节的风尘女子等。
这些角色如同符号一样出现在后续的同类型影片中。
03、 重新夺回叙事主体和话语权
2009年上映的《南京!南京!》是以日本年轻士兵的视角展开并结束,导演陆川认为,不这么拍电影在国际上根本就没人看。
根据教授戴锦华跟他的私下交流,电影的灵感来自于侵华日军的日记。
男主角刘烨,在最初的剧本里是被写成逃走的幸存者。
无奈故事无法推进,陆川为其拍了3种死法,并在剧情发展到三分之一时,让这位所谓的“男主角”下线。
这部电影虽然描述的是“南京大屠杀”,内核却是日本一部分军人的反思,是所谓的“客观”,正因如此,其近年来一直被批判。
到了2011年的《金陵十三钗》,国师张艺谋似乎也无法解决陆川遗留的问题,那就是中国人仅凭自己似乎无法讲好这段历史。
中方用天价片酬从好莱坞请来“蝙蝠侠”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·贝尔,由他饰演一个美国拯救者的角色。
电影的主题是拯救和交换,出身贫苦人家的女孩(风尘女子),她们慷慨赴死,去换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学生。
然而今非昔比,如今的中国已不是彼时的中国。
日本人的反思可以有,在屠城时对我民族施以援手的国际友人当然也可以有。
但是在“南京大屠杀”题材影片里,中国人必须是主角!
这是我族同胞的血泪史,是三十多万同胞(实际数字远超于此)的苦难史,理应我们自己来讲述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问世,则宣告着中国人在“南京大屠杀”题材中,重新夺回叙事主体和话语权。
后记
《屠城血证》上映时,影片是国人了解“南京大屠杀”的少数主流媒介之一,承担历史启蒙的功能。
到《南京照相馆》,影片将“记忆传承”嵌入叙事,将个体创伤升华为国家记忆。
两部电影中的照片都是核心要素,犹如不同时期的文艺工作者,时隔38年的对话。
正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所言:“这份记忆是伤痕,也是灯塔,它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。”(撰文:木未舟)
佳成网-佳成网官网-线上最大的配资平台-配资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